郑军,59岁,宜昌市秭归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助理,坚守乡村振兴“战场”,轻伤不下“火线”。李丹,29岁,宜昌市秭归县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宣传干警身兼数职,编剧、导演、技术样样精通成“大拿”。
薪火相传,聚力前行!她在采写他的先进事迹中,感悟榜样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续写为民情怀。
郑军
宜昌市秭归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助理
回望过去,我们秉持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坚守正义,维护公平,在无数次的法律监督中,见证了法治的进步与社会的变迁。
如今,接力棒已传至你们手中。希望你们能够继续秉承检察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守职业道德,保持清廉本色,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检察事业贡献涓流之力,让正义之光永远照耀在人民群众的心田。
别样的“军功章”
在距离县城140公里、4个多小时车程、海拔1500米的秭归县磨坪乡三墩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老党员郑军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
水源管护、排洪沟治理、抗旱保收……郑军的驻村日志满满记载着村民反馈的房前屋后的“小事儿”。一组村民反映存在饮水安全问题,郑军便召集大家一起商量,村民提出“金点子”,推选了管护员,制定了管护制度,终于喝上了“放心水”。只要是村民的事儿,无论再小,郑军也一丝都不马虎。
“要学会用群众的智慧解决群众的问题。”为了带动群众,郑军把“村民说事日”搬到了屋场院坝。从一起说到一起干,从“配角”到“主角”,村民干得更起劲儿了。村里的烤烟成规模种植、收入逐年攀升,“勤蜂尚”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创收约25万元,三墩岩村被评为优秀核桃产业村……细数起这些变化,郑军说的更多的都是村民的付出和努力,绝口不提自己跑前跑后和屡屡碰壁的辛酸。
2022年夏天,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郑军和村干部几次进山寻找稳定水源。某次经过一处高坡,车辆突然向后滑行撞向护栏,致使郑军受伤。然而,这已经是郑军第二次受伤。早在2017年,郑军在下乡扶贫途中出了车祸,幸而当时被一棵大树挡下,才没有伤及要害。
在当过兵的郑军眼里,这些伤痛是有形的“军功章”,而群众幸福的笑脸是无形的“军功章”。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郑军一直冲锋在前、逆流而上,先后被表彰为“先进检察官”,被秭归县委记三等功一次,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驻村干部。
李丹
宜昌市秭归县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
孜孜以求,唯有公平正义。在我心中,政法英模们不仅是职业的楷模,更是精神的灯塔。今天,站在你们的肩膀上,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我承诺,将沿着你们的足迹,秉承忠诚担当、初心为民、孜孜求索的精神,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绘就新时代政法工作新画卷,为检察事业蓬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不同的“战场” 同样的坚守
当读者从《人民日报》看到三墩岩村美不胜收的秋景图,读到三墩岩实现华丽蜕变时,故事的背后除了老党员郑军,还有一名95后检察新闻人——李丹。
为了深度报道郑军及村里的事迹,李丹揣上相机和小本子,跟着郑书记走到哪就采写到哪。除此之外,“SVG互动式宣传”、定格漫画、短视频……不会就学,渐渐地李丹成了同事眼中集编剧、导演、技术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大拿”。
从事检察宣传工作短短5年,李丹已发表200余篇稿件,荣获省市“优秀通讯员”、全县政法先进典型,连续3年获得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绩突出个人。
如何通过检察宣传工作带动全院青年成长起来,推动检察工作有效“破圈”?作为团支部书记,李丹推动完善该院5支志愿服务支队,开展“检察+”的定制化志愿服务60余场次,两个项目获得县级志愿服务项目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组织开展座谈交流、户外拓展等各类青年集体活动,持续焕发青年“精气神”。“屈乡青风”团支部成功争创“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在采写郑军这些优秀政法人时,他们勤恳务实和勇往无前的品质浸润着我、激励着我。”李丹感叹。
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站在时间的交汇点,新英模、老政法交接的不仅仅是检察事业的接力棒,还有“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