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司法者的心必须是滚烫的。”7月15日,秭归县检察院案例研讨会上,青年干警们用思辨与激情,探寻着如何在每一个案件细节里传递检察温度。这场精彩纷呈的思维碰撞,正是该院为青年干警精心烹制的又一道“练兵大餐”。全省“干部素质和办案质效提升年”活动开展以来,秭归县检察院深入推进“屈乡青风”品牌创建,让干警在火热实践中淬炼,在攻坚战场中提能,厚植高质效办案人才根基。
深植沃土 在为民实事里淬炼初心
“老师,我感觉自己逐渐找回了一些信心”“通过辅导,作为家长的我收获很大,小伟现在也越来越愿意跟我聊天了”……7月10日,在龙舟社区“橙爱”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秭归县检察院检察官赵圆晶、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和罪错未成年人小伟及其母亲面对面促膝长谈,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第三次“疗程式”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这是该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民生服务的生动缩影。
“学查改的落脚点就是为民办实事。”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涂永红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强调,要在实打实、心贴心、硬碰硬的检察服务中强党性、转作风、提素能。
为民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首先得明确从哪入手、怎么抓。近年来,该院持续开展“跳出检察看检察 我为发展做什么”实践活动,把来自群众的声音作为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宝贵线索,让干警学会从社情民意和切身体验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秭归山大人稀的实际,该院把听证会搬到群众的屋场院坝,以“家门口的听证会”为纽带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从单一场景转向多场景办案,从面对无声卷宗到面对众多群众,这也意味着对干警素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检察官汤任武主动扛起牵头人责任,带领办案团队与综治中心、乡贤族亲等多方联动,足迹覆盖12个乡镇,20余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改坐堂办案为上门听证,于我而言是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的最便捷的方式。”汤任武感叹自己的成长。更多青年干警将在“脚沾泥土”“一条板凳”的熔炉里,褪去书卷气,淬炼出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
“青年干警理论有功底、工作有激情,但也有实践盲区。我们以'1+N'党建和业务品牌为牵引,通过服务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实现办案之外的多场景历练。”该院政治部主任赵杰介绍道。
薪火相传 在“青蓝”携手中铸就担当
“案管工作就像‘中枢神经’,数据准不准、流程顺不顺,关系到全院办案质效,更关系到服务大局的科学决策。”每当回想起2021年刚接手案管工作时的忐忑,青年检察官王子龙总会想起“别急,从你最熟悉的刑案入手”的沉稳点拨。
给予指导的正是涂永红检察长。当最高检提出“一取消三不再”“三个管理”后,师徒俩结合前期思考和本地实际量身定制的方案迅速成型,成为推动全院业务质效跃居省市前列的“秘密武器”。导师丰富的阅历带来的政治敏锐性和前瞻性,让王子龙对数据分析的能力上了一个层次。王子龙撰写的业务数据分析报告被省院采用、调研文章获评全国征文优秀奖。
“从‘家门、校门’新进‘院门’的三门青年干警不少。师带徒是培养堪大任、能担当的检察官一个重要方式。”涂永红检察长认为,传帮带不局限于“办好案子”“写好稿子”,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徒弟“把稳方向”“扣好扣子”。
6月23日,通过2025年公务员招录的司法警察周鑫宇走进党组会议室,院党组与其开展廉政谈话,叮嘱他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该院的常规动作,通过入职必谈、晋职晋级必谈、思想波动必谈、发现苗头性问题必谈、组织处理必谈、退休必谈等“六必谈”,为干警把好人生的每个关键环节。
而传帮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越是急难险重的任务,师傅越要带着徒弟迎难而上一起干,在干中学,在学中进。在控申窗口接访的检察官助理韩利丽永远记得那个惊险瞬间,申诉人吴某某怨气冲天地坐下,其随身携带的包里一把匕首掉落出来。
师父付加红一个箭步上前,将刀收起来,稳稳递上一杯热茶,轻拍对方肩膀:“您心里苦,我懂,咱坐下慢慢说,天大的事也一件件解决。”沉稳而专业地应对化解了危机,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和释法说理,终让当事人息诉罢访。
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韩利丽褪去青涩,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全省控告申诉检察“业务能手”,完成了两代“业务能手”的接力。秭归检察院里,这样的传承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年轻干警政治与业务同步拔节生长,5名入选省级专业人才库的青年干警,正是这片沃土结出的硕果。
砺剑出锋 在案例熔炉中闪耀光芒
“刑事拘留能够折抵罚款,没有必要再进行行政处罚。该份回复表明公安机关未采纳我们的检察意见。”3月17日,在国家检察官培训学院行政检察培训班上,检察官覃觅分享了自己参与办理的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刑反向衔接案。
面对刑事拘留能否折抵罚款的争议,覃觅所在办案团队一方面大量去查找相关规范、搜寻类似案例;另一方面,积极与行政机关展开进一步沟通,通过举行公开听证会,解决争议点。最终,通过制发检察建议、跟踪督促全部罚款足额缴纳。
从精读法律条文,到理顺法律事实,从深析证据链环,到做细“案外事”,经过一个个案件的磨炼,覃觅从司法行政人员成长为该院最年轻的检察官。“如同典型案例培育,个人能力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啃几次最硬的骨头、多接几次烫手的山芋。”面对该案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覃觅感慨。
秭归地处鄂西山区,总人口只有30多万。“本地区小案简案多、大案要案少,案件类型相对单一,很多案件在日常办案中没有接触过。”赵杰介绍,为克服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天然不足”,该院一方面把干警推出去“比学亮赛晒”,另一方面把专家请进来借智借力。
该院与中国地质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开展检校共建,案例共研是其中的“重头戏”。“李某拿斧头劈人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撬锁开走自己质押的车辆,盗窃金额如何认定?”类似于这种“硬骨头”案件,都会成为法学教授和检察官研讨的对象,而约定俗成的是青年干警优先发言。
正是在这种近乎“较真”的头脑风暴中,模糊地带逐渐清晰,形成的共识不仅为案件指明了方向,更让参与其中的干警经历了一场法律思维与实战能力的深度锻造。
“沃土育青苗,青苗护沃土。在服务群众、攻坚克难、传承接续中成长起来的秭检青年们,是秭归检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将持续锤炼‘青风’之力,以高质效履职回应新时代检察工作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盼。”涂永红检察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