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本该带来草木香,现在却飘着尘土味。”2025年5月,秭归县检察院在长江沿岸开展公益诉讼线索摸排期间,多位居民向检察官反映某码头改造工程造成的扬尘污染和建筑垃圾入江问题,附近住户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困扰。
面对群众的急切诉求,该院迅速采取行动。经三次实地调查,发现该工程在施工工地所设置的网质围挡未能有效拦截施工产生的碎石、砖块,致使部分碎石、砖块滚落至长江;场地内堆放的建筑土方、工程渣土未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建筑垃圾长时间堆积未清理,经雨水冲刷直接流入长江,对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秭归县检察院运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全面固定扬尘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水土流失等证据链,明确施工单位未履行《长江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防污义务,行政主管部门存在监管缺位,于6月初对该行政机关正式立案。
立案后,办案组了解到尽管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履行了一定职责,但因施工单位存在侥幸心理,未落实作业要求,导致生态环境面临持续受损的紧迫形势。针对这一情况,该院组织召开公益诉讼磋商会,邀请行政主管部门共商整改方案。
“扬尘污染影响居民健康,建筑垃圾破坏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威胁长江生态基流!”会上,当一张张无人机拍下的画面呈现,检察官通报调查结果,指出问题的危害性。行政主管部门现场表态:“这些问题确实对环境影响很大,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立即开展整改工作!”该院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出磋商整改意见,督促其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规范作业行为。会后,行政主管部门第一时间向施工单位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其优化现场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强降雨冲刷岸堤坡面;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整理建筑材料;完善临水临崖措施,岸堤部分施工完成后,迅速恢复原有防护。
整改过程中,该院持续跟踪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督促施工单位采用防水材料覆盖裸露土方、定期转运渣土等有效措施,确保整改工作从“纸面”落到“地面”。不久,码头环境显著改善,所有堆场实现全覆盖,扬尘得到有效控制,长江岸线重现往日清澈宁静。附近居民李大爷欣慰地说:“之前施工时,一起风就有些扬尘,下雨后坡面也比较泥泞,现在防护措施做好了,整体环境整洁多了,看着心里也舒畅。”
“公益诉讼不仅是‘诉’,更要注重‘防’与‘治’。”分管公益诉讼的副检察长梅建说道。该院将常态化开展长江生态“回头看”工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屏障,持续守护长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