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格

科技赋能让公益诉讼办案质效“飞”起来

【字号:    】        时间:2025-08-04      

  清晨的山风带着凉意,掠过秭归连绵起伏的群峰。我站在临时选定的起降点,目光锁定在手中操控屏幕上——无人机实时传回的高清画面里,一片被非法侵占的耕地清晰可见,裸露的土壤与周边郁郁葱葱的植被清晰可辨。作为公益诉讼办案组的一员,每次操作这架旋翼机,总觉得它不只是台设备,更像是一位不知疲倦并肩作战的“空中侦察兵”。曾经翻几座山才能摸清的现场现在它20分钟就能带回全貌。那些藏在密林深处、悬在陡崖边上的公益受损痕迹,再也逃不过这位空中侦察兵的“眼睛”。

  近日,在农业面源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座谈会上,无人机拍下的画面成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将无人机沿江边、田埂、沟渠巡航时拍下的照片一一投射到屏幕上:柑橘田边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江面上漂浮的包装袋被水浸得发胀......“这处是咱们镇的责任区不?”“没想到边角地的废弃物堆了这么多!”随着画面切换,参会人员不时低声交流,原本可能存在的争议在清晰的影像前渐渐消解。

  “这些证据太直观了,我们马上制定整改方案。”当最后一张展示完毕,行政主管部门主动表态。会议结束,我们当即向相关单位制发检察建议。无人机拍下的不只是污染现场,更是让各方形成治理合力的“可视化桥梁”。

  无人机飞起来后,调查取证的高效率,在过去更是难以想象的。秭归地处鄂西山区,山高林密不说,光是一条河流就可能挡住我们前进的通路。前段时间摸排发现,某地有大量建筑弃渣堆积,导致十几公里长的排洪沟严重损坏。这要是放在过去,想完整拍摄受损情况,我们得带着相机沿着沟渠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找到合适的拍摄角度更是困难重重,耗费几天时间都未必能完整记录清楚。而现在,在关键位置固定几个起降点位,无人机升空后,沿着排洪沟的走向自动巡航飞行,十几分钟,就能把弃渣堆积的范围、高度、堵塞的具体位置、沟体破损的程度,甚至水流受阻的痕迹,都拍得一清二楚,形成完整的影像,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时间,获取的证据也更加全面、客观,为后续的案件办理奠定了坚实的证据基础。

  无人机的价值,在“跟进监督”和“回头看”时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办理的一起耕地保护案,某企业承包后因经营不善将210亩耕地逐渐撂荒,发出检察建议后,在相关部门的督促下对方承诺拆除复耕。整改过程中,我们前往现场先让无人机沿着原来的航线飞了一遍,对比拍摄的照片里,发现部分地块还是没有种上庄稼,经实地确认需继续加大力度。“你们工作真过细,哪块地没下种都知道。”村委会工作人员说。随后,相关部门继续督促整改落实。这种“天上拍对比、地上核细节”的方式,让每一次监督都落到实处,也让公益保护的“后半篇文章”越做越扎实。

  今年以来,我们与检察技术部门共同开展无人机航拍取证50余次,拍摄高清照片 300余张,录制视频证据60余段。办理的案件中,超过80%都运用了无人机取证技术。

  当操控着无人机盘旋在夕阳下的山巅,看着屏幕里渐次亮起的村落灯光,忽然明白这小小的旋翼机承载的不只是取证任务,从“望山兴叹”到“巡天视物”,科技赋能让我们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未来,这位“空中战友”还会继续飞翔,带着检察蓝的责任与担当,掠过每一寸需要守护的土地,让公益诉讼的阳光照亮每一处需要法律守护的角落。